《毛泽东传》摘抄

Posted by Yano on June 26, 2022

⏭️ 内容简介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书中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的旧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诗歌或书信手迹,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 简单总结和感受

  • 毛泽东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他对知识如饥似渴,并能为己所用。
  • 毛泽东也是一个人,他在建国后的后半生 30 年里,几乎都在犯错,并且有点像中国的“统治者”,而不是领导人。

☘️ 为什么我要读这本书

  • 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国近代史。
  • 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生平,他的形象也更加立体。
  • 这本书能使我从更长的时间角度,分析问题,发现现在的问题。

✍️ 最精华的 3 句书摘

  • 蒋介石只是在对付相继而来的每一个危机的范围内表现出精明,他没有宽广的视野。毛泽东是以一个研究过历史的人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 毛泽东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涂抺得难以辨认。
  • 在法国,革命吞噬了它的孩子们。在中国,孩子们几乎吞噬了革命。(文化大革命)

📒 本书总结 + 书摘

为何求知

就好像6个月是他能够集中注意力的限期,毛泽东把自己关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里半年时间,像一名隐居修道士一样闭门读书。 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他就到了,晚上关门时他才离开。他像一座低着头的狮身人面像,趴在桌上读书,旁边堆着一摞书。他只在中午离开阅览室一会儿,买一块饼或是一个肉包子当午饭。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为拓宽视野,他也读小说、中国诗歌和希腊神话。

抗日

没有斯大林20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毛泽东仍然极为可能成为中共的领袖。但是,如果没有日本30年代对中国的进攻,毛泽东就不会在1949年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但是,毛泽东的确相信,只要强盗还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就能以各自的方式专注于抗击日本的斗争,并且不给彼此造成决定性的伤害。

正在成熟的桃子

蒋介石只是在对付相继而来的每一个危机的范围内表现出精明,他没有宽广的视野。毛泽东是以一个研究过历史的人的长远眼光看问题。

在毛泽东的职业生涯中,1949年是真正的分水岭——民主比任何性格中的二重性都重要,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固有之意,“社会主义建设”正等待着他。到现在为止,毛泽东的“革命的理想主义”处于他“政治的现实主义”的控制之下。但是,未来的岁月,会完全颠倒两者的关系,毛泽东将会经常和自己作斗争。

改造

毛泽东发动了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官员们是靶子。他们有些人已经开始认为新政权本身就是目的,而这不是毛泽东的想法。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清理经济生活的“五反”运动:反行贿受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这里的靶子是私营工商业者。

一个过去的声音在1953年讲话了。当时在香港惨淡度日的张国焘对他的老对手进行了描述;透过其中的偏见,还是揭示了一些真相。 “毛泽东的生活没有规律,而且颇有些神经质,”张国焘说道,“在与别人交往时,他常常谦恭有礼。然而,又常常固执己见。”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应该能从这些话中认出他们的领袖。 “他虽然知道身居高位该怎样行使权力,”张国焘判断说,“但是,他缺乏吸引追随者的才能,人们只能对他敬而远之。”毛泽东的确渐渐发现,虽然他在群众眼中是巨人,但仍然必须在政治局大力争取支持,并使革命制度化。

修补体制

五四运动的儿子毛泽东,在“大跃进”期间居然创造了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状态,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退却

一位北京专栏作家写了关于一个天赋平庸的运动员的故事,他在一种伟大的幻象中自吹自擂,说自己破了奥林匹克跳远纪录。警觉的读者会看得很清楚,这个运动员指的是谁。 同一作者还写了一篇关于健忘症的讽刺作品。作者描绘了一名健忘症患者的画面——没有提到名字——他脾气暴躁,忘记自己以前说过的话,正在走向精神失常。“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有这些症状,”文章神秘地警告说,“他必须赶紧完全休息(朱德在高岗危机中对毛泽东提出的忠告!),什么话都不要说,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他像很久以来一样,过着简朴的日子。他从不把喝过的茶叶扔掉或留在茶杯里。他会用手指把茶叶末抠出来放进嘴里,嚼过以后咽下去。这是他在湖南还是小孩子时就学会的处理茶叶的方法。他不喜欢在房间里放花或其他装饰物。

这位怀疑一切的圣人,即将祈求降临一种伴随重生而来的天真无邪的欢乐。阴影里的这个人即将作为半人半神登上圣坛。这位喜欢用关于永恒的思考让来访者茫然的领导人,仍然有满肚子马基雅维利式的外交权术,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位因见到刘少奇正在按秦始皇的模式成为强硬的管理者而愠怒的政治家,不久就将把他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刘少奇不肯支持这个《二十三条》。毛泽东决定搞掉他。[9]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理想的继承人。 林彪看上去更像个童子军,而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久经沙场的元帅。他比毛泽东个子矮,有一只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的鼻子。林彪说话嗓音细而音调高,总是戴着帽子以掩盖他的秃头,身上的军装就像挂在挂钩上。他57岁,身体很差,在公共场合不是很引人注目。

红卫兵们在造反中找到快乐,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他们是失落的一代,突然之间意识到被别人发现了。他们上了中学,但是在那里被唤起的期望不可能实现。大学里的位置或城市里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来说都太虚无缥缈了。

“文化大革命”使自我表达呈现为各种类型。在毛泽东时代接近尾声的岁月里,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使旧中国的宗教仪式复活了。

毛泽东为什么变了呢?因为在他老年时,他不再相信共产党的集体权威,而他自己的自我形象,也转为传统中国统治者的样子。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刘少奇曾试图把毛泽东从第一把交椅上赶下去。真相是,刘少奇把毛泽东看作中共的主席,而不是皇帝。

在法国,革命吞噬了它的孩子们。在中国,孩子们几乎吞噬了革命。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林彪把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加以歪曲,让毛泽东心里感觉不安,是可以理解的。林彪把“毛泽东思想”,而不是单纯的“毛泽东”,说成是理论正确性的法宝。

毛泽东无情地剥掉了俄国熊脸上的马克思主义假面具;但似乎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为后来的一种观点树立先例: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涂抺得难以辨认。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毛泽东跟周恩来长期的伙伴关系在1972年达到顶峰。虽然毛泽东没有公开称赞周恩来(他没有称赞副手的习惯),但是,周恩来在林彪叛逃和尼克松访华期间对毛泽东的辅佐是十分出色的。 这位总理从来没有跟毛泽东如此接近于平等关系。大概自从长征期间在遵义会议那个转折点以来,毛泽东还极少像1971—1972年这样迫切地需要周恩来。 毛泽东为了击败林彪不得不转向右翼,这使他投入了周恩来的怀抱。他不顾一些极左派和军方的反对而向美国开放了国门,周恩来又一次成为他合乎逻辑的盟友。

会谈结束的时候,克立送了一件礼物,毛泽东好像在发愣。“他开始像孩子一样摆弄手里的雪茄盒,直到有人从他手里把雪茄盒拿开。”原来的毛泽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机智、知识、智慧突然间从他的眼睛里消失了。当我们握手时,他呆呆地从我头上看过去。”

飞鸣镝将坠(1976)

毛泽东自己的目光则转向了来自他家乡省份的得意门生华国锋,他从来没有给毛泽东惹过麻烦。毛在1976年2月让华当了代理总理。温厚的华国锋54岁,是个谦逊的人,而且直到这时为止,他有充分的理由保持谦逊。毛泽东至少可以信任他——在非常缺乏信任的被毒化的气氛下,这是华国锋极大的优势。

毛泽东似乎意识到他选择了一个二流人物,而不是最好的备选人来代替周恩来。他知道有人说华国锋“蠢”,是个“土包子”(很可能是他疏远的妻子说的)。他反驳说,他发现华国锋“无私、不蠢、厚重少文”。

扩展

左倾、右倾

我的公众号

coding 笔记、读书笔记、点滴记录,以后的文章也会同步到公众号(Coding Insight)中,希望大家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