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
企业级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
。
有什么特点
- 高可用:支持跨城多机房容灾,满足金融行业 6 级容灾标准(RPO=0,RTO<=30 秒)。
- 线性扩展:自动负载均衡,
应用透明的水平扩展
,集群规模可超过 1500 节点,数据量可达 PB 级,单表记录万亿行
。 - MySQL 高度兼容:
兼容 MySQL 协议
,MySQL 客户端工具可以直接访问 OceanBase。
目前 OceanBase 数据库只支持 Linux 内核,暂无 Windows 和 Mac 版本。
官方文档
https://open.oceanbase.com/
数据库概览
整体架构
OceanBase 采用了 Zone(可用区)的概念,每个 Zone 是一个机房内的一组服务器,包含多台 OceanBase 数据库服务器(OBServer)。每台 OBServer 包含:
- SQL 引擎
- 事务引擎
- 存储引擎
对于跨服务器操作,OCeanBase 数据库还会执行强一致的分布式事务,从而实现分布式集群上的数据库事务 ACID。
OceanBase 数据库采用 Shared-Noting 架构,各个节点之间完全对等。
数据分布
OceanBase 数据库集群由一个或多个 Region 组成,Region 由一个或多个 Zone 组成,Zone 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组成。
- Region:物理上的一个城市或地域
- Zone:独立网络和供电容灾能力的数据中心
OceanBase 数据库集群的每台服务器上会运行 observer 进程,observer 进程负责整个数据库服务的各项功能,包括资源管理与租户创建,数据分布的管理,数据副本之间的 Paxos 协议,单机或分布式的数据查询与修改等。
OceanBase 是通过分区表
实现单表亿行数据的。当表格的容量或服务能力不足时,只需要通过 OceanBase 管理命令增加更多表格分区。
高可用
高可用主要体现在 2 个方面:
- 当数据库节点发生宕机或意外中断时,能够自动恢复数据库的可用性,减少业务受影响时间,避免业务因为数据库节点故障而中断。
- 数据库少数节点故障,导致这部分节点数据无法读取时,保证业务数据不会丢失。
OceanBase 采用了性价比较高、可靠性略低的服务器,同一数据保存在多台(>=3)服务器中的半数以上服务器上,每一笔写事务必须达到半数以上服务器才生效,因此当少数服务器故障时不会有任何数据丢失。
传统数据库主备镜像的主库发生故障时,通常需要外部工具或人工把备库升级成主库,而 OceanBase 数据库底层实现了 Paxos 高可用协议,在主库故障后,剩余的服务器会很快自动选举出新的主库,并继续提供服务。
分布式选举、多副本日志同步等,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展开了。
那为了实现高可用,数据库集群应该如何部署呢?OceanBase 数据库集群由一个或多个 Region 组成,Region 由一个或多个 Zone 组成,Zone 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组成。Region 通常就是同城,Zone 是同机房的多个独立单元。在部署时可以采用两地三中心三副本模式,能够实现高可用和异地容灾。通过在两地的三个中心分别部署一个副本,其中两个副本位于同一个城市,正常情况下事务提交在同城的两个副本完成同步即可,所以具备和同城三机房同样的性能。同时当少数副本所在的城市发生地域级故障时,整个 OceanBase 数据库集群的服务不受影响,并且不丢数据。但是当多数副本所在城市发生地域级故障时,会导致 OceanBase 数据库停服务。所以相对于同城三机房可用性虽然有大幅的提升,但是本质上这还是一个机房级容灾方案。
分布式事务
OceanBase 数据库使用两阶段提交协议
来实现分布式事务,以分布式转账为例,假设服务器节点 A 上的账户 UA 向服务器节点 B 上的账户 UB 转账,则两阶段提交的步骤是:
第一阶段,即 prepare
阶段,节点 A 和节点 B 分别检查账户 UA 和 UB 的状态是否正常、账户 UA 的余额充足且可以转出(没有超限)、账户 UB 可以转入(没有被冻结),检查通过则锁定账户 UA 和 UB。
第二阶段,即 commit
阶段,如果在第一阶段账户 UA 和 UB 的 prepare 操作都成功,则通知节点 A 对账户 UA 的余额进行扣减和通知节点 B 对账户 UB 的余额进行添加,转账成功;否则通知节点 A 和节点 B 对相应账户的操作进行回滚,转账取消。
OceanBase 由于采用了 Paxos 高可用协议,节点 A 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单点故障而中断,因为当某个参与者发生故障,可以秒级选举出副本继续提供服务。
Paxos + 两阶段提交协议:
存储架构
OceanBase 数据库底层存储的数据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同时读写流程是什么样的?
LSM Tree 架构
OceanBase 数据库的存储引擎基于 LSM Tree 架构
,数据分为:
- 静态基线数据(放在 SSTable 中)是只读的,一旦生成就不再被修改,存储于磁盘
- 动态增量数据(放在 MemTable 中)支持读写,存储于内存
数据库 DML 操作插入、更新、删除等首先写入 MemTable,等到 MemTable 达到一定大小时转储到磁盘成为 SSTable。在进行查询时,需要分别对 SSTable 和 MemTable 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进行归并,返回给 SQL 层归并后的查询结果。同时在内存实现了 Block Cache 和 Row cache,来避免对基线数据的随机读。
当内存的增量数据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触发增量数据和基线数据的合并
,把增量数据落盘。同时每天晚上的空闲时刻,系统也会自动每日合并。
OceanBase 本质上是一个基线加增量
的存储引擎,跟关系数据库差别很大,同时也借鉴了部分传统关系数据库存储引擎的优点。
内存表 MEMTable
OceanBase 数据库的内存存储引擎 MEMTable 由 BTree 和 Hashtable 组成,在插入/更新/删除数据时,数据被写入内存块,在 HashTable 和 BTree 中存储的均为指向对应数据的指针。
块存储 SSTable
当 MemTable 的大小达到某个阈值后,OceanBase 数据库会将 MemTable 中的数据转存于磁盘上,转储后的结构称之为 SSTable。在转存磁盘时也会进行各种压缩编码。
转储和合并
当 MEMTable 的内存使用达到一定阈值时,就需要将 MEMTable 中的数据存储到磁盘上以释放内存空间,这个过程称之为转储。在转储之前首先需要保证被转储的 MEMTable 不再进行新的数据写入,这个过程称之为冻结(Minor Freeze),冻结会阻止当前活跃的 MEMTable 再有新的写入,并同时生成新的活跃 MEMTable。
在对冻结 MEMTable 进行转储时,会扫描冻结 MEMTable 中的数据行,并将这些数据行存储到 SSTable 中,当一条数据被多个不同事务反复修改时,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数据行存储到转储 SSTable 中。
转储发生在 MEMTable 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任何分区副本可以独立决定冻结当前 MEMTable,并转储到磁盘上。转储出的 SSTable 只与相同大版本的增量数据做数据归并,不与全局静态数据合并。这样设计是基于增量数据远小于全局数据的考虑,使得转储会比较快。
合并
生成一个全局快照,将动静态数据做归并,比较费时,通过 Major Freeze(类似于 Java 的 Full GC)。全量合并、增量合并、渐进合并。
类比
- 渐进式合并,就类似于 Redis 的渐进式 rehash
- OceanBase 整体上和 Tidb 一样,架构也较为类似,都是分布式数据库,采用一致性算法,自动选举。本质上更像是一个服务
- 整体数据 = 基线数据 + 内存数据,内存数据到一定量时,转换为基线数据。基线数据可以在某些时候合并
- 数据库也有冻结操作,类似于 Java 的 minor gc 和 full gc
- OceanBase 的分布式协议是 Paxos,Tidb 是 Raft
- 分布式协议
- OceanBase:Paxos
- Tidb:Raft
- Kafka:ZooKeeper ZAB